7月1日,在信阳市平桥区甘岸街道徐堂村的蚂蚱养殖大棚内,一台载满新鲜饲草的电动滑轨车正缓缓移动,62岁的村民王道友站在车上,手臂轻扬,不时将青翠的饲草均匀地撒向地面,在一片“沙沙沙”的扑腾声中,一群蚂蚱蜂拥而至,抢食饲草。
2022年,在外打工的王道友偶然捕捉到蚂蚱养殖的商机,便专程前往河北、山东等地学习养殖技术。学成归来后,在甘岸街道办事处和徐堂村支两委的帮助下,承包了1600平方米的大棚,正式开启了他的“蚂蚱致富经”。
“蚂蚱现在正经历最后一次蜕皮,也叫‘羽化’,之后的成虫就能飞了。”指着大棚里跃动的虫群,王道友熟练地讲述着它们的成长密码,“一颗卵到成虫,需经历四次蜕皮。羽化后交配产卵,当成虫达到‘公黄母白’特征时,就到了最佳捕获期。”王道友口中的主角,正是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东亚飞蝗。
如今,王道友的养殖技术愈发成熟。“从3月下旬到10月下旬,一年可收获4茬蚂蚱,每茬的产量可以达到2000多斤。”他算起了经济账,“南阳、周口等地的企业以每斤15元的价格收购优质成虫,一年下来收益可以达到15万元。”
尝到甜头的王道友对未来信心满满:“计划明年把养殖规模再扩大一倍。”他坚信,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这些充满活力的“跳跃”力量,一定能让自己的致富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