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溪河生态长廊,清风徐徐,绿水荡漾。为了让蓝天常驻、绿水长流,榆林市积极推进铁腕治污攻坚行动,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动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5月21日至23日,“筑牢绿色防线,共绘美丽榆林”媒体采风活动举行。众多记者走进榆林市,探访生态环境“含绿量”何以提升经济发展“含金量”。
“神木从工业污染源防治和清洁能源推广入手,2024年新增集中供热入网用户1709户,城区清洁取暖覆盖率达100%。”神木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工作人员黄卫新告诉记者。
据了解,神木市2024年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全域推进道路扬尘和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按照“控源、抑尘、清理、美化、整顿、提高”的方针,全面整治全市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及农村公路。同时,投资3000万元在精煤路、开源路、人民路等7条重要路段完成雾桩建设。其中,云川大道雾桩已投入使用,空气净化降尘效果显著。
得益于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无定河畔已成为野生动物栖息的“天堂”。在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流域的榆林市横山区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试验基地,6只成功孵化的小朱鹮见证了无定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在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每到遗鸥繁殖季,近5000巢遗鸥在湖心岛上筑巢产卵、孵化幼鸟。
在一系列有力措施的保障下,2024年,榆林市收获312个“好天气”,同比增加15天,空气质量6项指标连续5年全面达标。2022年至2024年,榆林市空气质量考核6项指标全面达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升。
近年来,榆林市紧盯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时段,聚焦春季扬尘污染、夏季臭氧及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常态化开展建筑工地监督、城区道路保洁精细化管理、渣土车密闭改造、裸露土地治理、汽修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餐饮油烟治理等工作。
榆林市作为能源化工重镇,大气污染防治需要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当下,榆林市正在突破传统路径依赖,通过“科技+政策+生态”多维度发力,力争成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典范。
“2025年,榆林市将力争实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步提升,到2030年,基本形成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西北地区领先水平。”榆林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艾先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