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批百科 手机版

南阳张三贴:三剂药背后的脏腑辨证智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07:57:00    

2025年五月八日,在仲泰医圣堂三楼的一间诊室里,我第一次见到中医张凯。


互加微信时,他的昵称让让眼前一亮:南阳张三贴。


这让人过目不忘的昵称,细寻思别有意趣——“三贴”与“三剂”,既勾勒出独特的中医印记,亦暗含诊疗体系的匠心巧思。寥寥数语背后,尽现从容自信的医者风范。


而这份自信并非空穴来风,它既扎根于深厚的医学积淀与丰富的临床经验,更来源于他在治疗原则上的升维,是过硬医术的自然外显。


当然,这个断言,是我在与他访谈结束后,才有了坚实的证据支撑。



(以下为访谈实录)


笔者:张医生,首先欢迎您前来仲泰医圣堂坐诊。


听闻您在中医领域造诣颇深,涉猎范围很广,能和我讲讲您的从医经历吗?


张凯:最开始我着迷于伤寒、温病的研究,特别喜欢治各种发热,无论是不明原因的低热,还是疑难杂症所致高热,我总能快速从复杂脉症中抓住病机关键,遣方用药精准直抵病本,药到之处即能逐层化解热邪。


后来慢慢转向内科疑难杂症,像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这些,各种疑难杂症我都愿意去钻研。



笔者:您的用药思路好像和大家不太一样,能详细说说吗?


张凯:现在多数人用药是从功效出发,我却更关注脏腑的生理机能


就拿鼻炎来说,很多医生治鼻炎会用苍耳子散通鼻窍,我却不这么做。我觉得鼻炎要恢复肺的功能,肺的功能恢复了,鼻窍自然就通了。


还有治心脏病,别人可能用活血化瘀的药,我会按照心脏的生理功能来用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笔者:您强调从脏腑生理机能入手,这种思路在具体诊疗中如何落实?比如面对不同患者,如何判断是哪个脏腑的机能出了问题?



张凯:这需要回到中医“辨证求本”的核心。


比如看一个长期消化不良的患者,有人可能直接用消食药,但我会先辨脾胃升降——辨明脾失健运与胃失和降的具体病机:脾主升清,脾虚则湿浊易困,故见舌苔厚腻、大便黏腻;胃主降浊,胃失和降则气逆于上,遂现饭后腹胀、嗳气频繁。


再结合脉象,脾虚者脉缓弱,胃逆者脉多弦滑。


辨明病机后,治法便有了方向:脾失健运者,当以健脾祛湿、升清化浊为主,如用白术、茯苓、山药等药培补中焦,佐以砂仁、陈皮醒脾理气;胃失和降者,需和胃降逆、理气消胀,可投半夏、旋覆花、竹茹降胃气,配木香、枳壳疏通气机。亦可用李东垣补中益气之法,补脾胃、升阳气、大补元气,治疗各种同类疾病。


你看,二者虽同属消化不良,却因脾胃升降失调的侧重不同,治法大相径庭,这正是“辨证求本”而非“见症治症”的关键——只有抓住升降失常的本质,才能让脾胃功能恢复平衡,而非仅靠消食药暂时缓解症状。


笔者:这种“求本”的思路,是否在疑难病治疗中更显优势?


张凯没错,这种 “求本” 的思路在疑难病治疗里优势非常大。


你想啊,疑难病为啥难?难就难在它不像普通感冒发烧,症状背后的病机往往错综复杂,甚至会 “骗人”—— 表面看着是热症,根子上可能是寒;看着是局部问题,其实是整个脏腑链条出了毛病。这时候要是只盯着症状或病名去治,就像在迷宫里乱撞,而 “辨证求本” 就像手里攥着地图,能直接摸到核心矛盾。



就说之前遇到的一个患者,反复口腔溃疡好几年,西药消炎、中药清热的药吃了一堆,结果溃疡越治越怕冷,大便还稀溏。你看,按症状看是 “火”,可仔细一摸脉、看舌头,脉沉细、舌淡胖有齿痕,这明明是脾阳不足,虚火浮在上面捣乱。


后来我用《冯氏锦囊秘录》中的“全真一气汤”,引火归元,溃疡反而慢慢好了。这就是求本的好处 —— 不被 “溃疡 = 上火” 的表象骗住,而是透过症状看体质,看脏腑到底哪失衡了。


还有个慢性腹泻患者,多方治疗无效,我发现他情绪焦虑、胸胁胀满,是肝脾不调,用逍遥散疏肝健脾,两周便愈。所以说,盯着“病名”或“症状”用药,不如顺着脏腑机能的“链条”找关键环节——链条顺了,病症自然解了。



笔者:这种“求本”背后的依据主要是什么呢?


张凯:主要是阴阳五行、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这些法则。就比如说用五行生克关系,能调节脏腑功能。像肝火犯胃,用左金丸,里面的黄连是泻心火的,按照“实则泻其子”的理论,心火一泻,肺金就能恢复对肝木的克制,病情也就好转了。所以,抓住法则是根本。


笔者: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抓住法则,功效便是水到渠成的自然呈现?


张凯:功效其实是融入法则之中的。就说左金丸加白芍,古人加白芍是有讲究的。白芍酸收,能收敛肝气,加上它之后,肺气就能更好地克制肝木,达到五行平衡,这样治脾胃病的效果就更好了。


笔者:对于得了疑难杂症的朋友,您有什么建议?


张凯:对于患有疑难杂症的朋友,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信任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不要被单一的 “病名” 或局部症状束缚。中医看病讲究 “辨证求本”,很多时候病症的表象背后,藏着脏腑机能失衡的 “关键链条”。


比如临床上常见的长期失眠患者,西医检查可能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但中医会从 “心肾不交”“肝火扰心”“脾胃不和” 等角度切入 —— 有的患者睡前心烦、手足心热,可能是心阴不足虚火扰动;有的半夜易醒、多梦易惊,可能是肝血亏虚魂不守舍。



再比如反复发作的头痛,未必只是 “头痛医头”,若伴随疲劳乏力、饭后加重,可能是脾胃清气不升导致脑窍失养;若与情绪波动密切相关、胀痛连及眼眶,多是肝气上逆、气血上冲所致。


这些情况按西医 “病名” 可能难以归类,但中医通过调理脏腑阴阳气血的失衡,往往能让困扰多年的症状逐步改善。


笔者:感谢您的时间,再次欢迎您入驻仲泰医圣堂。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预约


本文编辑 | 半夏 文案选取 | 子乔

图片网络

部分图文选自网络,无法证实出处

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