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批百科 手机版

探访世遗点!泉州江口码头:浪痕刻石千秋岁,古渡连波万里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6 06:07:00    

N海都全媒体记者 董加固 文/图

7月25日是泉州世界遗产日。这一天,记者探访泉州22个世遗点中极具“海洋性格”的一处——江口码头。

在泉州市丰泽区丰海路的晋江北岸,文兴渡与美山渡像两枚被时光打磨的玉扣,静静嵌在江畔。这两处古渡,也叫码头,合在一起称为江口码头。这对始建于宋元时期的古渡,是当年“东方第一大港”商船如织的直接见证——这里是古泉州沿江集群商业码头之一和古泉州城区与港区水陆转运的枢纽,香料、瓷器、茶叶……在此中转。如今潮水依旧涨落,当年的喧嚣已化作江风,但在石阶与墩台的纹路里,藏下了说不尽的故事。

世界遗产江口码头

文兴渡:石阶上的“层叠印记”

文兴渡藏于法石社区文兴村南部的晋江北岸,南北走向的石构斜坡像一条沉默的栈道,缓缓探入江中。多级石阶从岸边一直延伸到水里,专为低潮时的小船停靠而设。仔细看,台阶两侧嵌着不同时期加建的条石,层层叠叠如同岁月留下的印记。宋元时期商船靠岸看潮水,涨潮时大船能抵近岸边,低潮时就得靠小船接驳,这些从宽到窄、从疏到密的石阶,正是为不同水位的船只设计的“停车场”。

文兴渡

文兴渡

千年的江风已成叹息,而岸边的石砌宝箧印经塔,依旧静静伫立,守护着这片水域的安宁。漫步在石阶上,指尖划过被浪花打磨得光滑的条石,仿佛能触碰到当年商船靠岸时的喧嚣。站在塔下回望,江对岸的高楼与近处的石阶形成奇妙对话;江面掠过的白鹭,或许正沿着当年商船的航线飞翔。

文兴渡上的石砌宝箧印经塔

美山渡:墩台上的“潮汐智慧”

沿着江畔步道前行几分钟,便能抵达美山渡。美山码头有着与文兴码头不同的气质,如果说文兴渡像温婉的闽南阿嬷,那么美山渡就带着几分“海商大佬”的气场——它地势更高,造型独特,边坡较陡的墩台,仿佛述说着曾为重要航运枢纽的威严。这些用花岗岩砌筑的墩台是码头的“骨架”,能承受大型商船靠岸时的冲击力。

美山渡

美山渡

站在码头上,视野豁然开朗,远处是茫茫的江水与天际相连,水天一线间,似乎还能看到当年那些满载着货物的商船穿梭其中,不同历史时期增筑的痕迹,如同岁月留下的斑驳记忆,默默记录着码头的变迁。

美山渡

古今交汇:古码头的“双重生活”

如今的江口码头,早已不是单纯的“遗址”。它和不远处的真武庙、蟳埔民俗文化村等地串成了“海丝研学线”,成了泉州重要的文旅打卡地。

当夕阳为条石镀上暖金,码头的“第二重生活”悄然开启。作为泉州滨海浪漫线的重要节点,这里的夜游项目将宋元海丝遗迹与现代光影织成流动画卷,成了新“网红”。夜幕降临时,水域在夜游晕染下焕发新生机——灯光如细腻笔触,勾勒堤岸轮廓,曾见证万船来朝的石阶在光影中若隐若现,似在细数当年潮起潮落。

江口码头和真武庙等串起来,成为夜幕下的滨海浪漫线

回头望,灯光在江面上轻轻摇晃,像时光留下的涟漪。这座码头曾见证“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如今又在新时代里找到新的坐标——它不再只是史书里的“东方大港注脚”,而是能让现代人坐下来聊聊过去与未来的“时空客厅”。无论追寻海丝记忆,还是体验古今浪漫,探访者都能读懂条石故事,听见古今回响,找到独特答案。江口码头的故事,还在继续——在游客的镜头里,在夜游的灯光里,更在每个触摸过它的人的心里。

编辑:陈佳卉

审核:白彩惠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