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张军红
6月26日,当六月的蝉鸣掠过豫南乡村驿城区香山街道办事处孙店村委远楼村,89岁的远国亭正用布满老茧的手指划过泛黄的战场照片,身旁老伴的白发在阳光下闪着微光;几公里外的杨楼村,同岁的张富宝弯腰在菜地里摘着豆角,脸上漾着满足的笑意。“七一”建军节前夕,记者走进驻马店市驿城区香山街道,在老兵们的讲述中触摸时光褶皱里的热血与柔情——他们曾在枪林弹雨中把生死置之度外,如今在炊烟袅袅中细品国泰民安,岁月变迁里,不变的是刻进骨髓的“共产党员”信仰。

远国亭:上甘岭战壕里的“青春誓言”
“你看这张照片,右边第三个是我,那时刚打完上甘岭战役,棉袄上还沾着血呢。”远国亭老人坐在堂屋沙发上,指尖摩挲着照片里年轻的自己,嘴角不自觉上扬又迅速抿成颤抖的弧线。1951年,15岁的他瞒着家人报名参军,谈及踏上战场的瞬间,老人突然哼起那首刻进DNA的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那时候满脑子就想着‘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看见美国坦克冲过来,根本不知道怕,就想着往前冲!”

“美军炮弹把山头炸成焦土,石头都烫得能烙饼。”老人突然攥紧拳头,指节泛白,“有个战友为了护着电台挡在我身前,子弹打穿他后背时,血溅了我一脸……他临终前抓着我的手说‘小远,替我看看新中国’,现在每次想起他睁着眼睛咽气的样子,这心还跟被针扎似的。”说着,老人抬手抹了把眼角,却突然笑起来:“你看现在这日子,做梦都不敢想啊!国家每月给补贴,房子修得敞亮,我跟老伴能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这要是当年跟战友说,他们肯定骂我吹牛!”
堂屋墙上,“光荣之家”的牌匾在光影里闪烁,老人每天擦拭时都会对着牌匾念叨:“老伙计们,你们看,新中国真的好起来了。”
张富宝:机枪手的“冲锋哲学”
驻马店市驿城区香山街道杨楼村的菜地里,89岁的张富宝正麻利地采摘青椒,腰间旧皮带勒出的痕迹依然像军营里那样笔挺。“你看这辣椒红得多鲜亮,番茄挂果跟小灯笼似的。”老人捧着刚摘的豆角晃了晃,眼角笑出深深的褶子,“我能自己种地就不麻烦国家,现在政策好,可咱老党员得带个好头,不能倚老卖老。”

谈及1955年参军即赴前线的经历,老人突然站起身,模仿起当年抱着机枪冲锋的姿势,浑浊的眼睛里竟迸发出少年般的炽热:“敌机在头顶‘嗡嗡’飞,子弹跟下雨似的,连长喊‘共产党员跟我上’,我第一个跳出战壕——那时候哪有空害怕?就想着我是党员,死也要死在阵地前!”说着,他低头摸了摸胸前60年党龄的党徽,声音突然温柔下来:“你看现在村口的水泥路,是我当队长时带着乡亲们一锹一镐挖出来的,如今汽车能直接开到家门口,比当年扛着机枪冲锋还光荣!”
每月10号的村党课,老人总是第一个到,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新时代的政策:“习近平总书记说要‘不忘初心’,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听、能记,就是要让年轻人知道,现在的好日子是多少人拿命换的。”
夕阳把两位老人的身影拉成两道倔强的剪影:远国亭正扶着老伴在院子里散步,轻声哼着抗美援朝的老歌;张富宝蹲在菜地旁给孙子打电话,嗓门洪亮地喊着“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作贡献”。他们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却藏着最震撼人心的力量——当战火淬炼的信仰遇上国泰民安的日常,那些在枪林弹雨中许下的誓言,正化作此刻眼角的笑意、手中的菜篮、墙上的党徽,在岁月里静静发光。
当“七一”建军节的军号即将吹响,山河已无恙,这盛世,正如他们当年冲锋时所盼。(编辑 刘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