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林姿辰 每经编辑:董兴生
手机闹钟一响,李杰(化名)不得不立即暂停进行中的会议,对会议伙伴说声抱歉,马不停蹄地冲进卫生间往眼睛里滴药水。
这样“局促”的场景是李杰的常态。在他的手机上,每天有8个这样的闹钟,对应两种治疗干眼的滴眼液用药时间。为了保证两种滴眼液的用药间隔在15分钟以上,他必须精准计算时间。很多时候,他得硬着头皮面对工作场合闹钟响起的尴尬,还要忍受不开空调的燥热,以及无法长时间专注工作的烦恼。
幸运的是,李杰看到了更好的解决办法。7月中旬,全球首款干眼鼻喷药物——酒石酸伐尼克兰鼻喷雾剂(OC-0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深圳市眼科医院实现内地首批商业化处方落地。据悉,这款新药单支定价599元,首方患者是位忙碌的白领。
7月23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主任万鹏霞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她表示,目前干眼没有特效药,但也绝不是绝症,“(患者有)希望能够减少用药的种类,减少用药的频次,甚至最终脱离用药”。

万鹏霞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首款干眼鼻喷雾剂来中国,“打工人”治疗意愿最强
从业20余年,万鹏霞见证了干眼患者在眼科门诊的占比跃升。十几年前,门诊干眼患者多为中重度病例;如今,年轻的轻度干眼患者数量变多,他们大多通过网络自查发现自己的症状符合干眼,于是及时就医。
但遗憾的是,就诊时间提前并没有带来干眼患者减少。根据《中国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3年)》,干眼在中国的发生率约为21%~30%,但到了2024年,这一比例最高提升到52.4%。其中,对屏工作的中青年患者已经成为干眼患者的主力军,治疗意愿最强。
“她(使用该药物的首位患者)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症状,就是眼睛不舒服就要不停地眨眼,有时难受得睁不开眼。”万鹏霞告诉记者,之所以开出酒石酸伐尼克兰鼻喷雾剂,一是因为这位患者之前用过人工泪液,这是干眼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案,“一天内的点药频次很多,很影响工作”;二是因为患者泪腺仍有一定的泪液分泌功能。
资料显示,酒石酸伐尼克兰鼻喷雾剂是一种高选择性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可以通过启动鼻内三叉神经副交感神经通路,增加原生泪液的分泌,同时通过α7受体介导的抗炎机制降低细胞炎症因子水平,从而发挥抗炎作用,一天仅需两次鼻喷给药。
根据远大医药提供的全球多项临床研究试验数据(超1300例受试者),首次给药5分钟内泪液生成量即开始增加;治疗4周,52%的患者泪液飙升大于等于10mm(5分钟滤纸湿润长度),降低眼干燥评分,改善干眼灼热感、眼痒、异物感、眼部不适等症状;持续用药12周,泪液分泌量持续保持10mm以上,疗效持续稳定。
“鼻喷的给药方式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万鹏霞介绍,人工泪液的成分难以百分之百复刻原生泪液,部分产品还含有防腐剂,患者依从性也欠佳;鼻喷药物避免直接接触脆弱的眼表微环境,而是刺激原生泪液的产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
据悉,目前,酒石酸伐尼克兰鼻喷雾剂在国内医院的定价为599元/支。2021年10月,酒石酸伐尼克兰鼻喷雾剂在美国获批上市,售价600美元/支,折合人民币约4200元,上市一年内开出超过9.7万份处方。
专家共识的治疗药物共7种,目前还没有特效药
干眼被正式定义为一种疾病,不过30年的时间。但在“屏幕时代”,近几年开始,干眼成为常见的慢性眼表疾病。数据显示,在一家医疗机构眼科门诊中,干眼患者约占总就诊人数的30%以上,预计未来5到10年,这一比例可能会上升到40%。
目前,市面上的干眼药物众多。根据《中国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4年)》,治疗药物可分为人工泪液、眼部促分泌剂、眼部抗炎药物、促眼表修复药物、全身非抗生素药物、眼部或全身抗生素药物、眼部其他药物共7种。PDB全渠道放大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干眼药物销售总额为21.96亿元,2023年该数额已达到40.53亿元。


干眼药物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图片来源:开源证券研报
“药物越多,你就会知道这个病是综合病因,需要综合治疗,没有特效药。”万鹏霞告诉记者,在临床上,干眼的治疗采用“阶梯疗法”,即根据患者病情轻重采取不同手段。对于没有眼表上皮损害的轻度干眼患者(2020年数据显示,国内这部分患者占比超过80%),最初可通过健康宣教督促其改变用眼习惯,或者采用热敷等物理治疗来缓解症状。如果效果不佳,则需补充人工泪液,但人工泪液无法完全替代天然泪液,二者成分差异较大。
万鹏霞还表示,中重度干眼患者因眼表上皮损伤常伴随强烈炎症反应,易陷入“炎症-损伤-神经功能障碍”的恶性循环。对这类患者,治疗前除了要评估泪膜稳定性、泪液分泌量和泪腺分泌潜能,还需检测炎症水平,并施以对应的“抗炎”治疗。
对中重度干眼患者来说,因其炎症反应强烈,需针对性使用起效较快的局部抗炎药物,快速控制炎症。若联合使用酒石酸伐尼克兰鼻喷雾剂,可以促进泪腺功能修复。另外,为了打破重度干眼患者的炎症恶性循环,可能还需要使用促眼表修复药物。
万鹏霞特别强调,干眼并非绝症,轻到中度的患者完全有“功能治愈”的可能,即使治疗过程较长,但随着眼表环境逐步稳定,患者有望减少用药种类和频次,甚至最终摆脱药物依赖。
创新机理药物越来越多,新药研发聚焦两大环节
通过在主流电商平台查询,记者发现,在售的干眼药物众多。其中,受众最多的人工泪液价格普遍较低,患者可选的进口药物和国产药物品牌较多。目前,干眼仍是国内外药企争先围猎的对象。
今年7月,恒瑞医药旗下的全氟己基辛烷滴眼液在国内获批上市,号称是全球唯一专门治疗MGD(睑板腺功能障碍)的药品。区别于酒石酸伐尼克兰鼻喷雾剂修复泪腺功能、从源头治疗干眼,全氟己基辛烷滴眼液主要功效是防止泪液过度蒸发。
今年5月,爱尔康的干眼新药Tryptyr在美国获批,这款药号称是同类首创(First-in-class)的TRPM8受体激动剂,可刺激角膜感觉神经,快速增加自然泪液分泌。
另外,开源证券去年8月发布的一份研报显示,仅在国内就有远大医药、恒瑞医药、欧康维视生物、迪哲医药、金赛药业等10多家药企布局干眼新药。
万鹏霞认为,从20年前的发现泪液质量改变(如泪液渗透压改变、泪膜不稳)导致干眼,到逐渐认识到炎症是干眼的重要发病机制环节,以及眼表神经、泪腺及睑板腺等组成的眼表微环境稳态在其中的重要性,目前干眼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晰,但始终不断更新,这就是干眼药物研发热的原因。
据万鹏霞观察,目前,全球干眼药物的研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在人工泪液上发力,通过改善人工泪液的成分,让其尽可能地接近天然泪液。另外,还有部分人工泪液厂商致力于让人工泪液形成的泪膜更稳定,防止泪液过度蒸发,从而改善干眼症状。
二是在抗炎药物上发力。万鹏霞表示,目前,皮质类固醇激素仍是临床公认的抗炎效果最强的药物,但它可能会引发眼压升高等副反应,所以研发人员正在寻找更具针对性的抗炎药物,如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和针对特定靶点的淋巴细胞毒素等。
“如果去看干眼的发病机制,尤其是炎症相关的研究,会发现大家在各个靶点上都有发现,很难讲哪个是最关键或最核心的一个靶点。”万鹏霞告诉记者,业内对干眼的认识已经超越泪膜、角膜上皮、结膜上皮等,发现眼表微环境、泪腺、睑板腺以及泪液动力学等都对干眼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除了分级治疗,个性化治疗也至关重要。
“不要宣传干眼是绝症。”万鹏霞说,“如果患者在比较轻的程度上早一点开始治疗,改变自己的不良用眼习惯、生活习惯,注重眼表健康的物理治疗,是可以让干眼不再出现的。”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