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扩大生产和技术研发通常需要一定的周期,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体现得更为明显。中国人民银行近日披露的一组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占比上升了近11个百分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快于全部贷款增速,对于进一步挖掘内部需求,稳住投资消费意愿提供了有效保障。
一般来说,短期贷款主要用于企业日常运行和资金周转,中长期贷款更多用于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近年来,金融机构持续优化信贷期限结构,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由56%上升至67%,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
不止贷款期限,过去10年间,我国信贷投向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演变,主要驱动因素由重资产行业向高质量发展领域升级换挡,新增贷款结构已由2016年的房地产、基建贷款占比超过60%,转变为目前的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占比约70%。其中,科技贷款多年来持续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绿色贷款余额由2019年末的9.9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36.6万亿元;普惠金融量增面扩,养老产业、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增速均连年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目前,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和广义货币M_2余额已分别突破430万亿元和330万亿元,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在保持金融总量合理增长的同时,需要不断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金融管理部门要引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适配性,特别是围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以及支持扩大内需等要求,在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上多动脑筋。
把握改善金融服务的重点方向。近年来,大量信贷资源投向科技领域,而且还有更多工具提供政策支持,有力推动了科技贷款服务量增、价降、面扩。今年,人民银行又联合证监会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进一步丰富健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渠道和机制。考虑到科技创新活动复杂多元,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科技创新企业风险特征和金融需求有很大差异,多元化接力式的金融服务势在必行。相关部门要继续创新政策思路,发挥中央和地方合力,培育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撑。
抓住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主线。小微企业是稳定就业和改善民生的主力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是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的必然要求。金融管理部门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抓好已出台政策的落实落细和效果监测,同时聚焦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关切问题,着力疏通堵点、破解难点。一方面,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信息共享、信用衍生产品等的积极作用,缓解民营中小企业信用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另一方面,细化实施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用好各类服务平台和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推送名单、共享信息等方式提升融资效率,更好帮助经营主体融资和金融机构获客。
自今年5月人民银行推出服务消费和养老再贷款工具之后,近期国家又宣布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向群众发放育儿补贴,并将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这些都表明我国宏观政策思路在加快转变,更加关注惠民生、促消费。目前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中的服务消费占比低于50%,还有较大增长空间。同时,需求较强领域的服务消费供给不足是当前我国促消费面临的突出矛盾,这也为金融支持促消费指明了方向。未来,金融系统要致力于推动改善高品质服务消费供给,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助力释放消费增长潜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姚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