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阳市苏家屯区水稻机收现场。

在营口港粮食码头停靠进行装船作业的散粮运输船。

中粮米业(沈阳)有限公司通过智能扦样机器人,实现了扦样的自动化操作。

工作人员在沈阳香雪面粉股份有限公司筒仓前进行安全巡查。

铁岭县蔡牛镇张庄专业合作社,正在进行玉米脱粒烘干作业。

沈阳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种植和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核心提示
大国“粮”策,粮稳则民安。
辽宁省努力践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的时代使命。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战决胜关键时刻,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以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产销供需高效衔接为纽带,以“辽宁好粮油”品牌建设为引擎,全力办好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坚决扛牢粮食安全“首要担当”,奋力书写粮食产销融通高质量发展的辽宁篇章。
强基固链 筑牢粮食产业发展根基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
作为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辽宁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压实责任、出台支持政策,调动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连续多年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超5300万亩,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了更多“辽宁粮”。
产业根基是粮食安全的核心。辽宁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遵循,多措并举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同时通过推动精深加工延链补链,筑牢从田间到餐桌的坚实产业根基。
稳产保供守底线。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占补平衡统一管理,确保全省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严格执行国家补充耕地质量评价和验收标准,研究细化省内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坚决遏制破坏耕地违法行为,依法惩治各类违法占用耕地问题。分类有序开展耕地“非粮化”整改,落实基本农作物目录制度,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管理。“三位一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开展粮食单产提升工程,202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500.1亿斤,亩产量931.9斤,单产居粮食主产省第二位。
精深加工延链条。破解“原粮大省、加工弱省”困境,以“粮头食尾”推动全链增值。“十四五”以来,我省深化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粮食初加工、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大力培育粮食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出十月稻田集团、盘锦鼎翔米业有限公司等大型粮食企业。其中,十月稻田集团已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并被评为科技类独角兽企业;盘锦鼎翔米业有限公司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评为全国大米加工企业50强。2024年,全省成品粮油加工年处理能力达3958.6万吨,同比增加777.5万吨。2024年,盘锦大米、盘锦河蟹品牌价值总和突破1000亿元大关。
科技人才强支撑。我省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签订协议,围绕重点科技项目实施、人才交流培养等开展合作,并促成其与沈阳农业大学、渤海大学同步达成合作协议,与中国海洋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同国家科研单位一次性合作成果在全国首屈一指。省内高校先后与央企、省内重点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形成科研成果20余项,成果转化应用新增产值2.24亿元。依托省粮食科学研究所研制用电储热、醇基燃料和生物质基料替代燃煤的绿色烘干设备;研究适配本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安全储粮技术装备,并在多个主产县区广泛应用。
畅通循环 构建高效协同产销体系
辽宁是全国粮食流通中转量最大的省份。去年,经辽宁南向贸易输出的粮食近7500万吨,占东北产区产量的46%。今年1月至5月,全省完成“北粮南运”3977万吨,同比增长41%,其中港口粮食下水3122.1万吨,铁路粮食入关854.9万吨。
辽宁充分发挥区位与港口优势,围绕沿海港口和省内铁路资源,全力打通“北粮南运”物流通道,形成了“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哈尔滨—沈阳—华中(南)”两个干线铁路通道、“东北地区—大连港、营口港、锦州港—东南沿海”3个海铁联运主通道和“东北地区—丹东港、盘锦港—东南沿海”2个海铁联运辅通道的北粮南运物流网络体系。同时,深化跨区域产销协作,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增值路径,着力构建起覆盖广泛、衔接紧密、运转高效的粮食现代流通体系,实现了“粮食不仅要种得好,而且要运得出”的关键闭环,这也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港口枢纽拓通道。立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定位,会同主产省、主销省共同编制“北粮南运”项目规划。锦州港建成30万吨级散粮泊位,配备全自动卸船机提升效率。营口港首创铁路敞顶箱车船直取模式,2024年,散粮吞吐量达850万吨。大连北良港开通粤港澳直达专线,6万吨级散粮船“辽粮一号”首航即完成南运粮12万吨。
产销协作稳供给。举办“辽粤”“辽桂”等专场玉米产销对接会,2024年,销往长三角玉米超300万吨。与上海东浩兰生集团合作,让更多辽宁高品质粮油产品进入长三角市场。会同省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推动东北三省一区“北粮南运”降本提质增效试点建设,与华贸国际物流公司开展“北粮南运”粮食物流全链条合作。
三产融合促增值。创新“粮食+生态+数字”融合模式,盘锦稻蟹共生系统拓展观光科普功能,稻蟹综合种养面积已经达到93万亩,占全国稻蟹种养面积的36.5%,带动蟹田米溢价50%。沈阳“稻梦空间”推出稻田画AR体验,开设稻作文化馆,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年均接待游客30万人次。沈阳粮油集团打造全省首个粮食文化主题创意产业园,弘扬宣传粮储系统优秀文化与节粮爱粮故事。
品牌引领 锻造“辽宁好粮油”金名片
辽宁将品牌建设作为提升粮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口。依托特色资源禀赋,打造地标性粮油产品集群,多管齐下锻造“辽宁好粮油”金字招牌,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地标产品树标杆。加快构建“辽宁好粮油+区域公共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品牌创设机制,全力提升“辽宁好粮油”品牌形象。“盘锦大米”品牌价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大米类前列,估值超600亿元。“朝阳小米”依托辽西黄金种植带独特的光照与温差条件,被誉为“谷中黄金”。“辽中大米”“桓仁大米”“红海滩大米”“丹东越光米”区域特色品牌实现销量突破。
政策支持促发展。抢抓“两新”工作机遇,推动我省粮油加工设备更新项目建设,总投资1.35亿元。持续推进粮食贷款信用保证基金规范运行,累计发放政策性贷款60.96亿元和市场化收购贷款94.16亿元。积极推进与商业银行金融信贷合作,推出“辽农优产贷”“农户+担保”等专项产品,服务客户数量5987户。
创新营销拓市场。打造立体化营销网络,在央视新闻频道《城市天气预报》栏目展示“生态辽宁·多彩粮仓”品牌矩阵。线上开设京东“辽农优品馆”,盘锦蟹田大米、朝阳有机小米、阜新杂粮等登陆商城,“辽粮甄选”抖音、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先后上线运行。“辽宁好粮油”亮相第六届中国粮交会,线上签约销售粮食58.39万吨,成交额15.3亿元。
以展为媒 谱写粮安合作新篇章
中国粮食交易大会是全国粮食行业的盛会,是全系统和行业进行成果展示、推动产销衔接及三链协同的重要平台。多年来,辽宁积极组织省内相关粮油生产、加工、储存、检验检测、粮油机械设备、粮食产业化企业等参会,在会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推介活动,实地考察、广泛交流、深入洽谈,取得丰硕成果。
今年,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落户辽宁,是展示成果、促进合作、共谋发展的重要契机,辽宁将精心筹备,以此展示全面振兴新突破成果,以展为媒,扩大我省粮食产业对外开放的“朋友圈”,助推我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景呈现发展成就。全力以赴办好此次大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本次大会设立优质产品暨技术设备展览等14个区域,沈阳主会场展区面积8.3万平方米,盘锦分会场面积1.4万平方米,朝阳分会场面积8000平方米。集中展示粮食产业发展成就、科技创新成果、区域公共品牌和龙头企业风采。
打造大会特色品牌。丰富粮交会主题内容,精心策划两个分会场活动,首次实现三地同期联动办会。盘锦乡村振兴产业博览会,重点展示盘锦稻米全产业链的“十优”创新发展成果;朝阳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大会,集中展示杂粮企业的优质绿色营养健康粮油产品;并全力推广全谷物计划,全面展现辽宁粮食产业“三张名片”的品质魅力。
强力推动产销对接。积极对接大型涉粮企业招商投资,加强与日本佐竹公司、法国布勒公司、哈粮集团等多家国际知名粮商及相关合资企业合作。积极组织省内企事业单位参会采购,邀请大型零售集团、专业市场、商贸市场、餐饮企业等参会洽谈,进一步释放粮食产业下游消费潜能,推动粮油产品消费提质升级,持续提升粮食产销合作水平。
(韩鲁滨 本版图片由辽宁日报记者查金辉、韩宇浩摄)